國家衛健委發文,全國配置這些器械(附清單)
國家衛健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發布《發熱門診建筑裝備技術導則(試行)》(下稱《技術導則》),適用于醫院發熱門診的新建、改建和擴建項目。
《技術導則》強調,發熱門診應當具備預檢、分診、篩查功能,并配備相關設備設施。沒有設置發熱門診的醫療機構,應當制定預案,并設定一個相對獨立、通風良好的發熱篩查區域,以備臨時篩查、隔離、轉運使用。
同時還發布了發熱門診醫療設備配置參考目錄,包含CT、監護儀、心電圖機、除顫儀、呼吸機、等醫療器械,具體如下:
除了國家衛健委,今年7月,北京市衛健委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我市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建設改造有關工作的通知》,同樣明確發熱門診實驗室的建設標準要求和相關儀器設備的配置。
上述通知顯示,發熱門診臨床實驗室開展的檢驗項目包括:
1.臨床血液/體液應開展項目:全血細胞計數、尿液干化學分析、糞便常規檢查;
2.臨床生化應開展項目:鉀、鈉、氯、鈣、碳酸氫鹽/總二氧化碳、血糖、肌酐等;
3.臨床免疫/血清學應開展項目:特定流行性傳染病抗原和/或抗體、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
4.臨床分子生物學應開展項目:特定流行性傳染病病原體核酸檢測。
檢測儀器及輔助設備實驗室應選擇適用于發熱門診檢驗工作需求的檢測設備。儀器的選型原則為小型化、檢測速度快、一機多能。推薦使用閉蓋穿刺的儀器設備和全自動檢測設備。
標準配置為:血液分析儀(閉蓋穿刺)、全自動尿液分析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濕式或干式)、全自動免疫分析儀、基因擴增儀、生物安全型離心機(如帶有密閉蓋或密封桶)、顯微鏡、醫用冰箱(冷藏、冷凍)。
安全設備包含生物安全柜以及紫外消毒設備、循環風空氣消毒機等消毒設備。
國務院發布《進一步推進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建設工作方案》(下稱《工作方案》)顯示,到2020年9月底前,實現轄區內三級綜合醫院、傳染病??漆t院、各級疾控機構以及縣域內至少1家縣級醫院具備核酸采樣和檢測能力。
到2020年底前,所有二級綜合醫院具備核酸采樣和檢測能力,完成城市檢測基地和公共檢測實驗室建設等。城市檢測基地檢測能力應達到1萬份/天,發生疫情時通過增加班次達到3萬份/天。
《工作方案》顯示,鼓勵各地、各有關機構開展檢測設備研發和檢測技術方法優化,大力推廣使用新技術新產品,進一步提高檢測效率和質量。根據檢測需求和應用場景,配備不同通量和速度的檢測設備。
城市檢測基地和公共檢測實驗室建設單位要做好檢測物資采購儲備工作。各地要統籌安排好本地核酸檢測能力建設工作,支持建設單位和生產企業利用國家重點醫療物資保障調度平臺做好產需對接。
同時要求各地要加大配套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保障相關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設備配置等。要切實優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統籌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抗疫特別國債等多種渠道資金。
根據《工作方案》,本次工作任務主要包括提高日常核酸檢測能力以及建設機動核酸檢測力量。
要求綜合各地醫療衛生資源布局和地理交通等因素,在全國選取100家大型公立醫院、疾控中心建設公共檢測實驗室。
每個公共檢測實驗室要具備1萬份/天的檢測能力,配備移動方艙實驗室(移動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及相關輔助移動設施,全國形成100萬份/天的機動檢測儲備能力。
早在5月21日,國家衛健委發布《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方案》(下稱《建設方案》)就要求,每個城市改擴建1-2所現有醫療機構。
《建設方案》還要求各地區改造升級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結合國家應急隊伍建設,每省份建設1-3所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承擔危重癥患者集中救治和應急物資集中儲備任務。
建設內容包括:加強重癥監護病區(ICU)建設,原則上按照醫院編制床位的10-15%(或不少于200張)設置重癥監護病床,設置一定數量負壓病房和負壓手術室。
按不同規模和功能配置心肺復蘇、呼吸機、體外膜肺氧合(ECMO)等必要的醫療設備。
改善呼吸、感染等??圃O施條件;儲備一定數量的重癥患者救治、普通患者監護、方艙醫院設備等方面物資。
同時確保醫療機構儲備質量合格、數量充足的醫用口罩、隔離衣、眼罩等防護用品,一般不少于10日用量。
上述建設所需資金由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財政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資金籌措安排。
據了解,7月30日,財政部發布《關于下達支持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補助資金預算的通知》顯示,下達300億資金。
主要用于支持地方加快補齊應急物資保障短板,要求各地進一步充實完善專用應急政府儲備、大力支持產能備份建設、增強醫療物資和裝備應急轉產能力等三方面重點任務。
7月31日,財政部發布《財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關于下達2020年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建設補助資金預算的通知》,下達149.23億資金。
主要用于支持各地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建設,提升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和救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