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監管總局開展防疫品認證專項整治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我國較大的防疫用品產能為世界各國做好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物資保障。一端是各國對于防疫用品的迫切需求,另一端是我國企業順利出口防疫用品的急迫,認證是其中重要一環。認證,被稱為市場經濟“信用證”、國際貿易“通行證”,其本質屬性是傳遞信任、服務發展。然而,個別機構肆意牟利、虛假認證甚至買證賣證,損害了認證活動的信譽,擾亂了認證市場秩序,影響了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用品順利出口。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及時部署開展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用品領域認證活動專項整治行動,規范認證市場秩序,幫助我國防疫用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有力支持全球抗擊疫情工作。
質量認證真正發揮傳遞信任的作用,關鍵在于確保認證的真實性、有效性。在防疫用品出口過程中,認證的真實性、有效性不僅關乎企業權益,更關乎國家形象和世界疫情防控。
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我國防疫用品企業積極開展防疫用品出口業務,支持全球抗疫。然而,個別機構不具備合法資質,擅自提供相關認證服務,使企業受騙上當;有的偽造冒用認證證書、標志,假冒認證產品;有的認證機構規則意識和服務意識欠缺,不嚴格按照標準、規則開展認證活動,隨意提高認證收費標準等。
市場監管總局急企業所急、想企業所想,堅持整治與服務兩手抓,強化信息公開和政策解讀,深入企業釋疑解惑、排憂解難。
幫扶越到位,整治的基礎就越扎實。切中企業實際需求,認證監管司協同相關司局編制的《口罩等防疫用品出口歐盟及美國市場認證信息指南》(第一版)于4月5日正式發布。該指南權威梳理歐盟及美國對于防疫用品的相關準入要求,公布國內具有相應資質能力的認證機構名錄,為企業全面、快捷地了解出口國相關要求提供了精準指導。
市場監管總局召開視頻會議,對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用品領域認證活動專項整治行動作出具體部署,要求明確工作定位、突出問題導向、迅速查處案件、深入企業幫扶、加大宣傳力度。會議強調,對內要加強橫向協同,注重發揮認證監管、執法稽查、價格監督、質量監督等監管職能的合力,實施綜合整治;對外要加強與商務、海關等部門的協同配合,加強信息共享、監管聯動。
各地聞令而動,通過多種途徑摸查轄區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用品的生產出口企業底數;摸清企業是否取得出口認證、認證類型、認證模式、認證依據標準、獲證時間、發證機構、認證費用等信息。針對排查收集的信息再進行梳理分析,核實相關行為的合法合規性,結合企業反映、當事人舉報、網絡輿情監測等多種途徑,深挖細查問題線索,做到有的放矢。
在我國,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呼吸機等產品并非強制性認證產品,而是依法實施醫療器械注冊制度。在歐盟,口罩、防護服等CE標志制度內產品,必須加貼CE標志才能在歐盟市場銷售。按照歐盟規定,不同產品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加貼CE標志。絕大部分產品是企業采取自我符合性聲明方式即可加貼CE標志,只有少量風險相對更高的產品需要經過歐盟授權的認證機構進行認證后方可加貼CE標志。美國則對醫用口罩等實施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注冊管理制度,經過注冊許可方可進入美國市場銷售。
事實上,目前法律法規所規定的認證監管范圍是我國境內的第三方認證活動,而外界所稱的防疫用品“出口認證”,有些并非法定的認證監管范圍。如何在依法實施監管的前提下有效解決問題,考驗著監管部門的科學治理能力。
此次市場監管總局針對防疫用品出口過程中認證活動存在的一些問題,開展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用品領域認證活動專項整治,不僅契合了防疫用品出口需求,對于助推我國防疫物資質量提升,維護國家信譽,更具有深遠意義。
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將圍繞推動質量認證“市場化、國際化、專業化、集約化、規范化”發展,在鞏固深化整治成果的基礎上,突出加強監管制度建設、監管機制創新和監管能力提升;建立完善認證質量分析、風險監測、失信懲戒等監管機制,促進認可約束、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等多方共治,大力推進認證行業健康長效發展,更好地發揮質量認證傳遞信任的作用。